小范围改造奠定了人民生活基础,武汉103个小微

经验分享 bet356官网首页 浏览

小编: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景恒 通讯员 王月罗 乐艳明 11月12日,记者从武汉市城市管理执法委员会获悉,今年以来:

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景恒 通讯员 王月罗连民 11月12日,记者从武汉市城市管理执法委员会获悉,今年以来,武汉市重点整治了103个城市微空间,面积约207万平方米。其中有小而美的街头游乐园和功能复杂、惠民的项目。如今,大规模城市扩张已成为过去,武汉正通过“小改造”、“精提升”,盘活城市“遗存”,把“创新、宜居、美丽、韧性、文明、智慧”的发展目标,变成市民触手可及的人民生活“小实惠”。小微改造解决人们生活中的问题。从高处看去,划破的天空和高架的城区勾勒出大都市的宏伟。但表面上仍存在不少被堵的“资本”“厕所”和闲置的角落空间,这些都是居民日常所面临的问题。当群众的担忧得到倾听和解决后,微小的空间变化就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温暖。长青花园200米的舒适步行步道惠及周边5000余人。11月3日上午,烈日炎炎。在武汉市东西湖区的一条新步道上,长青花园社区党二委书记张方正交换意见街上有拉着车买菜的老人,有带着父母散步的孩子,这条路是花园市场与长青花园村8、9、10号的5000多户居民之间的一条动人的纽带。围栏上的信息牌讲述着东湖、西湖的发展和波斯菊花的故事。便捷的停车场在微风中摇曳,描绘出一幅怡人的生活画卷。家长带着孩子沿着步道散步。谁能想到,不久前这里还是一片黄土裸露、杂草丛生的休耕地。居民常常需要步行10多分钟才能购买杂货或搭乘公共汽车,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阳光下。 2024年政府收储土地后,长青花园社会管理事务积极配合东西湖区城管执法局,短短六个月时间,将公园改造为“园内停车场+便民步道”,直接缩短了居民出行时间10多分钟。 “施工期间,我们没有收到任何投诉,足见我们重视居民的心。”张芳感慨万千。汉阳市中谷村小学门改造工程:孩子们不再需要在街上行走。这些关乎民生的问题,写满了武汉。在汉阳区郑家村小学三里浦洞校区南侧,市政府和交警共同利用公园绿地打造了110米进出学校专用道路,解决了学校进出交通拥堵、人车混行带来的安全问题。汉口站附近一万平方米地块。经过六个月的打磨和设计,一片废弃的绿地被改造成海洋主题游乐场。这使 43 个周边社区和 6 所学校的儿童受益。硚口区汉西一路1872小区门口,填满建筑垃圾的土地被改造成了开阔的草坪,成为居民锻炼休闲的好去处。江汉海鲸儿童乐园。长青花园长廊上纳德,路过的老人微笑着恭喜我们,说:“这次装修真好。”从让老人远离烈日10多分钟,到让孩子们更安全上学,武汉正通过“微创手术”将人类的关注注入到城市结构的方方面面。 1 个地方。立体利用释放空间新价值 在城市中心,每一寸土地都弥足珍贵,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?武汉在空间混合利用的问题上给出了明确的答案。墨湖旁边,停车场下面有一个巨大的水库。今年10月,武汉首个“地下调蓄防污+地上停车游憩”相结合的项目——芳草路雨水调蓄池在汉阳区墨湖公园旁竣工并投入运营。地下水库初步阻挡雨水并阻止污染物排放直接进入湖中。地面停车位110个,缓解老旧社区停车问题。还有新建的幼儿滑梯和沙箱,使其成为孩子们的社交空间。每天清晨,孩子们的笑声伴随着湖水的波涛回响。金桥街体育公园下方有一座日处理水10万吨的水处理厂。 《太空魔术》也在江岸区金桥大道高架桥下表演,场内是金桥体育公园,每天参观人数超过1000人次。老人走路,孩子跑步,年轻人打球。他精力充沛。有地下水处理厂一座,日处理水10万吨。处理后的水可用于生态灌溉和环保补水。曾经的“邻里设施”,如今已成为“邻里健康空间”受到公众的欢迎,创造环境效益与人民生活需求的双赢关系。杨泗江高速公路旁正在建设一个低层工业园区。当前,武汉正在经历三维转型,城市空间的各个角落释放出多重价值。在洪山区武进地路与杨四港高速交叉口,一小块曾经空荡荡、杂乱无章的土地,被武汉市投资改造成低层经济产业示范项目,让前沿技术在小范围内扎根。江汉区西北湖旁的多层地下停车场,让市中心停车变得便捷。顶部有一条高架走道,市民可以爬上去欣赏湖景。通过科学规划和创新设计,黄浦大街立交桥下的这条街道已成为集生态、生态、文化为一体的城市公共空间。系统性、功能性、人性化,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拍照、登记。 “只有坚持集约高效优化空间布局,才能推动城市发展从外部扩张向内部提升转变。”武汉市城市管理执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。黄浦街大桥下的空间。微更新促进治理和社区活力。微空间的改变不仅会带来硬件环境的改善,也会带来城市治理模式的创新。桥口区荣华街的老巷子里,斑驳的墙壁上挂满了鲜艳的画作。感人的老妇人、失踪的硚口购物中心、街坊邻里的琐碎日常,成为草丛下的主角。此前,这里饱受“牛皮癣”困扰,商贾占道,相关问题已多次得到解决。硚口壁画:画中的婆婆和女友。 (通讯员 小明 供图) 今年夏天,画家易晓燕应街道邀请,走进当地社区,将居民的真实故事和对城市的记忆画在墙上,潜移默化地唤醒了大家对家乡的感情。现在,店主们自觉清理门口杂物,顽固的“牛皮癣”已经消失。每个人都主动出击,守护这来之不易的美丽。武昌绿地社区楼上,居民们正在打乒乓球。 (通讯员 肖明 供图) 在武昌区五沙d社区希思黎社区,街道与社区、党员与社区之间利用闲置高架楼层600平方米。在沉船部队、当地居民等多方力量的共同推动下,我是一个集文化、体育活动、协商和解决冲突于一体的共享空间。武昌粤汉里的“时光平台”建成后,七位退休阿姨自发组成了“七仙服务队”,每天轮流维护秩序和环境。敬老志愿者团等许多团队也积极参与社区维护活动。航拍武昌粤汉里临时站台。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“小愿望”都值得被倾听。一次改造所能获得的好处是有限的,但当无数个城市美丽的“微空间”逐一闪耀激活时,从四面八方传递来的幸福化为碎片,营造出温馨的场景。据了解,这103个小型和超小型空间的改造包括80多个体育设施、超过6600米的健身跑道以及约4800个额外的停车位王牌。同时,本着“小切口,微更新,造福人民生活”的原则,利用闲置空间,打造100个街道小花园、邻里小广场、花圃、花海等“小而美”的城市公共空间,让人们生活的温暖不断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。

当前网址:https://www.kraft-akt.com//experience/share/2025/1113/567.html

 
你可能喜欢的: